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辽宁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每日练习

2017年辽宁公务员考试阅读理解每日一练16

发布:2016-09-27    来源:辽宁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根据历年时间安排,辽宁公务员考试网预测,2017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将在2017年3月中下旬开始启动,届时报名工作将随后展开,有意向报考辽宁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可提早做好备考工作。
  历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考生可结合2017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用书备考,下面辽宁公务员考试网就行测科目为考生提供一些练习。
  1.
  春分,昼夜平分,春色与茶色平分。看,春染茶山,峰峦叠翠,采茶姑娘那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翩翩起舞;听,山泉潺潺,鸟鸣蜂吟,婉转悠扬的茶歌在天地间久久回荡。春分时节,静坐在绿色盎然的美景里,沏上一杯春分茶,沐浴着柔和暖阳,看茶烟袅袅,见嫩绿碧汤,怡然自得。茶中绿意,幽若山林,茗香清醇,去浊扬清,滋润身心。春之色、春之味、春之韵,尽在这春分茶中。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春分茶韵
  B.茶以春为贵
  C.春贵在其时
  D.春分采香茶
  2.
  怎么治理特大城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认可所有的城市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就要摆脱过去那种就特大城市说特大城市的老套思维。特大城市的问题,根子在于中小城市不发达。没有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没有都市圈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必然导致特大城市过度膨胀、虚胖并且疾病缠身。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    )
  A.如何治理特大城市
  B.治理特大城市的一种可能思路
  C.特大城市现在已经过度膨胀、虚胖并且疾病缠身
  D.治理特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3.
  “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龙”在内的一些中国形象标志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示的是(  )。
  A.反对“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理由
  B.建议把“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
  C.“龙”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
  D.“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4.
  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终身苦役犯,服刑初期被用铁链拴在墙上,可他们照样有他们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别的苦役犯一样,被允许离开这堵墙,戴着脚缭走动。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
  从文段中可悟出的哲理是(  )。
  A.生存是第一要义
  B.理想是生存的精神支柱
  C.置于死地而后生
  D.生存的目的在于发展
  5.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 />对“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辽宁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选择。整个材料都是围绕主题词“春分茶”展开的,材料第一句先引出春分茶,其后提到采春分茶,最后讲品春分茶。A项体现了”春分茶“这一主体词,语言简练优美,适合做标题。
  B、C项没有体现主题词,均不选。D项只提到了“采春分茶”,而忽略了“品春分茶”环节,没有涵盖文字的全部内容,不能做标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B
  解析:
  以问题为开头的文段,其主旨一般就是问题本身。A、B两个选项均契合主旨。因此还需对文段进一步进行分析。文段第一句是说治理特大城市的思路有千千万,第二句便提供了作者认可的一种思路,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对这种思路的具体阐释。因此B项对这段文字主旨的概括最准确。C项是特大城市问题的“症状”,不是主旨;治理特大城市这个问题是否复杂不是本文段讨论的问题,D项为无关选项。因此本题应选B项。
  3.答案: A
  解析:
  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主要阐述了“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局限性,B项与文段含义相反,故排除;C、D两项是文段的表面含义,而该题问题是“最有可能是在表达”,即需要通过文段发掘深层含义,故排除C、D;A选项反对“龙”作中国形象标志的理由与文段阐述“龙”作为标志的局限性相符,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B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隐含主旨。材料通过终身苦役犯的例子引出主旨,即“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整个材料构成“例子铺垫——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总的部分是材料的表面主旨,进一步引申为“理想是生存的精神支柱”,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A未抓住材料重点。C、D项在材料中未提及。
  5.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能获得足够的力量,有效的改变了它所在的世界”可知,作者认为这种力量能够有效的改变自然。因此选择A项。D项中的“社会力量”有误。B、C项没有强调人类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http://www.ln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8242号-25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